随着新学校的落成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成功运营,兴源村的日子越来越好,村民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。然而,薛礼知道,兴源村的未来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教育的进步,还需要一种新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他开始思考,如何让村民们在物质富足的同时,也能在精神上找到归属。
一、新的思考
这天,薛礼独自坐在院子里,望着远处的田野,眼神中透着一丝深思。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奋斗,想起了这些年村里经历的风风雨雨。如今,虽然村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,但薛礼总觉得还缺点什么。“爹,你在想什么呢?”小花从屋里走出来,坐在薛礼身边。“我在想,咱们村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,但不能只靠一时的热闹。”李根生叹了口气,“真正的富足,是要让村民们在精神上也有归属感。”“那我们该怎么办?”小花问道。“我们需要一个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地方,一个能让大家记住乡愁的地方。”薛礼抬起头,眼神坚定,“我们需要一个属于兴源村的‘新故事’。”
二、新的计划
几天后,薛礼找到赵大柱,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赵支书,我觉得咱们村应该建一个村史馆,把村里的历史、文化和记忆都保存下来。”赵大柱听了,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点了点头:“薛小子说得对,这些年我们一直忙于发展经济,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。建一个村史馆,这是个好主意。”“我们还可以把村里的老物件、老照片都收集起来,让年轻人了解村里的过去。”薛礼补充道。“好,我马上去县里争取支持。”赵大柱拍了拍薛礼的肩膀,“这事就这么定了!”
三、村史馆的诞生
在赵大柱的努力下,山根村的村史馆计划很快得到了县里的支持。县里不仅拨款支持建设,还安排了专业的设计师来帮助规划。村民们听说要建村史馆,纷纷出力,帮忙收集老物件、整理老照片。“礼叔,这次我们建的村史馆,不仅有展厅,还有多媒体展示区。”小强兴奋地说道,“村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村里的历史变迁,还能听到老一辈人的故事。”“这太好了!”薛礼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“有了村史馆,兴源村的过去和未来就有了连接。”
四、村史馆的开馆
几个月后,村史馆落成。这是一座古朴而现代的建筑,展厅里陈列着村里从过去到现在的重要物件:古老的农具、旧时的家具、泛黄的照片……每一处都承载着兴源村的记忆。开馆那天,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村里的老人在展厅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,孩子们则好奇地听着,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。“爹,你看,这是咱们家的老照片!”小花拉着薛礼的手,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道。“是啊,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,但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薛礼点了点头,眼神中透着怀念,“有了村史馆,这些记忆就不会被遗忘。”
五、新的凝聚力
村史馆的落成,不仅保存了兴源村的历史,更成为村民们精神上的寄托。村民们在这里举办各种活动,分享故事,交流心得。村里的年轻人也更加珍惜这片土地,纷纷回到村里,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贡献力量。“礼叔,我们打算在村史馆里举办一个‘乡村故事会’。”小强兴奋地说道,“让村民们轮流讲述自己和兴源村的故事,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家乡。”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